第93章 结党也算清流吗(第2页)

 因此当李隆基对高力士说:“朕现在是老了,干不动了,也不想干了。 

 于是将朝政都托付给宰相,他是大唐的宗室,自已人是可以信赖的。 

 边境分而将权给予诸将,他们都是大唐的功臣啊! 

 做完这些,朕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高力士听完皱眉,道:“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 

 而后,他又接着补充说:“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 

 然而,玄宗并没有听从高力士的劝言。 

 加之,此时大唐第一名将、唐朝军方的潜在第一人、李隆基的养子、陇右大总管都督、节制诸边塞的五镇节度使、兵部尚书、太子太师、当时官位最大战功最著断层碾压一众胡将的王忠嗣。 

 因为看不惯朝中李林甫弄得乌烟瘴气,也眼见自已的养父一直摆烂不作为,而自已经常巡视民间,亲眼所见各种潜在威胁矛盾的发生,就苦口婆心的劝李隆基: 

 “陛下啊,臣是您养大的啊,对您可没有异心的,我说实话......” 

 于是,未来皇帝的辅政大臣、忠义无双、国朝天柱般的王忠嗣被开除了。 

 笑话,晚年的李隆基,自已的亲儿子都不信赖,有点风吹草动都要杀个儿子开心一下,你一个养子,立功再多又如何? 

 王忠嗣最终被贬到湖南、又贬江西、再贬湖北,最后一代镇国名将路上暴病而死。 

 王忠嗣对于当时朝廷的地位就相当于明朝的张辅,宋朝的孟珙,只不过他的地位和能力更高,又好用又忠诚。 

 自已儿子总想着“篡位”,自已养子又是“不听话”。 

 而老讨自已开心的安禄山就更平步青云,让李隆基更崇信了。 

 于是安禄山得以彻底做大,

大唐失去了王忠嗣,也失去了制约安禄山的重要力量。 

 归根结底,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