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细说王莽改制2(第2页)
王莽失败的原因其二就是性情躁扰,轻于改作。
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好逞威风,博求虚名,轻于改作,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致使许多措施半途而废,或者仅限于法令条文的颁布。
在这方面,币制改革与地名变更尤为突出。从居摄二年到地皇元年十余年间,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币一次。
王莽改币的主要目的是用货币贬值的方法,聚敛财富。
结果是币制改革一次,王莽就实现一次对人民财富的大掠夺,社会经济就会出现一次大混乱,以至于“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道”。如此频繁、混乱、荒唐的币制改革,在中国币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改革除了增加记忆的麻烦以至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之外,则无任何益处。
这也是王莽失败的重要因素。在位期间,王莽还
屡次挑起对东北、西北、西南诸少数民族的战争。
对匈奴曾几度发兵,虽不曾出击,屯边吏卒数十万,持续时间许多年,“吏士放纵,而内郡愁于征伐,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并州、平州尤甚”。
扰攘天下,破坏边境和好局面,改革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其结果可想而知。
王莽在位期间经常颁布一些改革措施,但往往只注重形式,对具体执行则不甚了了,更多的精力用在讨论修改条令的文辞优美与否、是否符合经典规范上。
不断修改条令实际上是不停地扰动民众,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朝令夕改自古以来大忌也。这都不懂?”
刘询很怀疑王莽这个大汉朝大司马是不是真的全靠营造声望混上去的,这最简单的政治知识,居然都不知道。
“什么时候我大汉的大司马的含金量这么低了?”
不说人人都是霍光的水平吧,最起码,大汉的大司马得有卫青的水平,你说是吧?
【王莽失败的原因其三则是他刚愎自用,所用非人。
王莽代汉前,其声名已十分显赫,连皇帝、太后都对他恩宠有加,百姓、士大夫上书称赞王莽的更是络绎不绝。
这样的声望使王莽在改制中过于自信,过于迷信儒家经典条文,以至于达到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地步。
王莽经常自以为他的法令条文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对忠言直谏者,常不能正确处理。
如大司马严尤上书,陈述对匈奴作战的困难及不利条件,建议停止对匈奴的战争,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结果被王莽贬去大司马之职。】
“这个人最起码还有点眼力的,知道此时的敌人是什么。”刘询肯定了下严尤的水平。
“但对我大汉不忠啊!”
活该被贬!
【当有使者如实报告农民起义的缘由是法令苛酷、剥削沉重时,王莽根本不信,认为是造谣,立即罢免了使者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