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归义军


 【大漠戈壁,月牙鸣沙,汉唐雄风席卷着西域,丝路驼铃飘荡在边关。

 敦煌城外东南50里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莫高窟,已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沧桑。

 洞窟中,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仿佛在倾诉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技艺的出神入化,还有隐藏在背后的,数不尽的传奇故事。

 其中,156窟有这样一幅长达8米的珍贵壁画,展现一位将军出巡的盛景:

 画中有百余人,走在最前方的是以军乐和歌舞为主的仪仗队,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八名骑兵头戴毡帽,腰系革带,击鼓吹角;随后是高举牙旗的骑兵和演奏琵乐器的乐队;紧接着是舞伎两队,一队身着汉装,一队穿吐蕃服饰,翩翩起舞。

 壁画的中心人物则身穿红袍,骑白马,正要纵马过桥,前有将士护卫,后有仆从相随。

 壁画中的这位主角,名叫张议潮。

 这幅画,正是表现其率唐归义军抗击吐蕃,收复河西十一州的雄壮气势,也是对他一生跌宕起伏、鞠躬尽瘁最好的诠释。】

 张议潮出征图

 “归义军?”

 “ 远方前来归附于中国,即为归义。”嬴政眯着眼睛,对于下面要介绍大唐的这支军队似乎有些出人意料。

 “这应该也算正经的唐军吧?”

 大唐。

 李世民也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大唐这支军队的表现,但他冥冥之中总有一股感觉。

 那就是虽然这幅画看起来确实威风凛凛,当得上盛唐武士之名,但是......

 看多了自己的“孝子贤孙”的作妖表现,他的直觉告诉自己这次恐怕又得让他心急如火。

 【说到归义军的兴起,还要追溯到几乎毁灭唐朝的“安史之乱”。

 为了抵抗叛军的进攻,当时的唐朝朝廷,迫不得已将西域和河西走廊的军队全部调入内地。

 而这一行为,无异于等于放弃了唐王朝这些经营已久的战略要地。

 对于这些地区一直虎视眈眈的吐蕃自然对唐朝趁火打劫,一时间西域以及河西走廊的大批城市在吐蕃的攻势下转瞬易手。

 不过吐蕃军队依然在沙洲碰到了硬钉子。

 沙洲是当时重要的商路要地,虽然唐军的主力早已撤出,但是凭借着唐王朝在此多年的经营,沙洲依然坚守到河西走廊基本都落入吐蕃之手后,才最终陷落。

 当吐蕃攻打沙州时,尽管当时和朝廷的联系已经中断,城中军民仍不肯束手就擒。

 沙州刺史周鼎,一边固守城池,一边向回鹘求救。

 可是,始终盼不来救兵的消息,周鼎心如死灰,召集诸将,主张焚毁城郭,率众东逃。

 都知兵马使阎朝,见主将已然意志消沉,不惜承担罪名,将周鼎缢杀。

 结果,沙州军民非但没有责备阎朝,反而支持他自领州事,集结在他旗下,共同抗敌。

 在内缺粮草,外无救兵的坏境下,阎朝带领沙州百姓,抵抗吐蕃,长达10年之久。

 自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起,廓州、凉州、兰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继陷落。

 诗人张籍的一首《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凉州陷落时的惨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愤慨的张籍在诗中发出呼吁:

 难道就有没有像李广、李蔡兄弟那样的名将,来收复凉州,带领百姓们重回汉家故土吗?

 直到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沙州弹尽粮绝,城中军民处于绝境。

 为保他们安全,阎朝与蕃将相约,不得伤害、驱逐百姓,这才出城投降。

 顽抗多年的阎朝,投降后被吐蕃人下毒暗杀。

 沙州,至此陷落。】

 沙州就是敦煌

 李世民清楚的记得

,前来内地平叛的多支勤王军正是安西边军。

 哥舒翰、高仙芝、王思礼、郭子仪、李嗣业等等率领自己的部队往长安奔去,他们有的甚至永远留在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