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归义军(第2页)

 “又是一段被安史之乱所影响到的大唐历史吗?”

 李世民示意宫人将他的软榻换成胡床,长孙皇后心疼的上前想要帮皇帝舒缓下头部。

 此时殿内的群臣们,甚至就连礼官都没有说话。

 他们也有着一股感觉,陛下待会估计风疾又要犯了......

 【17年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一个注定将改变这个地区命运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张议潮。

 张氏家族是沙州豪门,世代为州将,张议潮之父张谦逸更是官运亨通,官至工部尚书。

 张议潮所生活的张氏家族还是幸运的,作为吐蕃入主河湟之地后要拉拢的对象,日子还算过得去。

 然而,作为一个成长在“沦陷区”的官二代,张议潮感受不到家族带来的荣耀。他的童年,享受不到几天膏粱锦绣,目之所及,尽是国仇家恨。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为何张议潮对吐蕃有如此的仇恨。

 781年,抗击吐蕃多年的重镇沙州沦陷,河西走廊全部丢失了。

 从此大唐王朝开始了百年河湟之耻,唐朝遗民变成真正的亡国奴,被奴隶社会的吐蕃王朝所奴役。

 青壮年沦为他们的奴婢,种田放牧。

 “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

 在凶残的统治下民不聊生,还要忍受吐蕃军队不断的大肆劫掠侵扰。

 昔日富强繁华的河西大地,已然成了人间地狱。

 村镇成为废墟,良田变为荒野。

 60年过去了,沦陷区的人民始终思念回归唐朝。

 当唐朝使者赴西域途径河西时,看到城邑依旧,可是已经变成了吐蕃的领地。

 百姓见到唐朝使者,夹道相迎,高呼:“皇帝还记得陷落吐蕃的人民吗?”

 这些唐朝遗民的后代口音都有了变化,但是服装没改。

 而在张议潮出生后的第九年,龟兹城陷落,安西白发军全部以身殉国。

 安史之乱,唐朝抽调安西军前往内地平叛,大量的安西精锐被抽走,当然也留下了部分士兵留守,一是在告诉西域诸国,大唐仍在,离开是暂时的,这片土地上的皇依然是大唐,大唐留在这的秩序不能乱。

 二是威慑诸国,龟兹城是安西都护府驻所,西域最繁华的城池之一,也是在告诉他们,安西的大部队平叛完会回来。

 结局,我们自然都是知道的,那些前往内地的安西军没有再回来。

 而留守在龟兹城的唐军从青壮年熬到了满城白发,他们也没有等到朝廷的轮换,也没有领到任何军饷,整整坚守了龟兹几十年!

 在此期间,龟兹城受到了来自吐蕃等西域诸国无数次的攻打,但是这群“白发军”都坚持过来了。

 几十年的风霜,和朝廷断联没有任何支援的岁月里,他们没有人叫怨叫苦。

 哪怕城中再也从不出来一个完整的人,一个黑发的人,也没有一人投降。

 正是在张仪潮出生后的第九年,龟兹城陷落,白发军被砍掉双足,贬为奴隶。

 吐蕃人欣喜若狂,将这份战报大肆宣扬:河西走廊再无唐人矣!

 龟兹与沙州并不远,因此我们猜测年幼的张议潮应当是听着白发军的传说长大的。

 也许就是坚韧不拔的白发军让张议潮领略了盛唐武士的风采,我们不得而知。

 年幼的张议潮平日学习兵法,苦练剑术,崇拜孙武,怀念故国大唐,在吐蕃对河湟唐人杀戮的时候、在最后一支唐军被砍足砍手贬为奴隶的时候,张议潮在沙州的家里苦练着本领。

 仇恨没有蒙蔽他的双眼。

 这个少年他在忍耐,他在等一个机会!】

 “这支唐军的结局无论如何,都不会逊色太多。”

 嬴政敬佩这个少年人,他知道张仪潮必定是要做大事的人,唐军有这样的灵魂人物带领,一

定可以驱除胡虏!

 “白发军!白发军!”

 “唐朝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可以让这么多的人为之赴汤蹈火啊!”

 “这是一股真正的有信仰的军队,他们的信仰超越了时空,朕在大秦都被他们的忠肝义胆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