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鹅湖之会
【在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中,辛弃疾开始了中年的人生。他用行为的隐忍掩饰着出世的雄心,在冷漠的世界里用赤子之心漂泊,在漆黑的长夜中用精神的孤灯泅渡,在无聊的生活中创造自我安慰的欢喜,成就了许多轶闻佳话。
淳熙七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第二次知州南昌并兼江西安抚使。
和第一次这个任上时草草安顿家眷,准备随时抽身返回战场相比,这一次他打算在上饶建造一座园林庄园,和家人长住。
第二年春,一座带湖阁楼亭的园林庄园开建。根据当地一处湖泊周边的地形山水,他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取名为“稼轩”,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嘱咐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此后二十年间,除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此隐逸闲居,在庄园附近的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寻古觅幽。
大有当年的五柳先生的归园惬意。】
陶渊明看到这里,抚须笑道:“噢?后世之人居然也有我这般隐居山林的惬意?”
“老朽是实在无法忍受这个世道,所以索性隐居在山林图个清静罢了。”
“若论人生长远的目标,老朽也不指望那朝廷能有汉家的盛况,且我本来也不是那等英雄好汉。”
“只是可惜啊,天幕之人绝非等闲之辈,却做了个等闲之徒。”
【六年前的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他曾和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办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将鹅湖打造成了文化胜地。
鹅湖之会是华夏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表现出朱熹与陆九渊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
陆九渊提出“先立乎其大”为出发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相传的“道统”只是“此心”。主张只有认识“本心”,才犹如木有根,水有源。
朱熹认为先于物而存在的“理”在心外,即“宇宙”之间。
陆九渊的心学传至明代,经明代王守仁的发展,形成一个比较精致的哲学体系,世称“陆王心学”。
它为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对理获取的途径上提出不同见解,曾对明清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中的“阳明心学”在近现代有着不俗的影响力,甚至至今仍有许多的拥簇者。
朱熹的理学博大精深,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大贤”,被学者奉为“万世宗师”,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朱子学类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影响极大。
这里我们来说个题外话,为什么宋朝的哲学家尤其的多,而哲学思想为何重要。
首先,我们要知道,哲学思想是一个国家上到执政下到苍生三观塑造的一个重要纲领。
在汉代,武帝首先确定了汉朝的纲领思想为春秋儒学,也就是后来人常说的“汉儒”、“汉代经学”,它主要确定了“天人”以及解释了简单朴素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等。
确立了皇权的合法性唯一性和神圣性,也推动了汉代大一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华夏,与本土的道教产生了信仰冲突。
随着时间的发展,本土化的佛教、进化后的道教都对传统的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所以儒学也在进化。
到了隋唐时期,“三教合流”、“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例如我们一般在简单的介绍唐朝的思想时,会说是国教道教、经学是“唐儒”、治国是法家、信仰多佛教。
但儒学确实是愈来愈弱,因为过去的儒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了,所以唐代的大学问家韩愈发起了“古文复兴运动”,也称“儒学复兴运动”,这项运动经过宋代儒者的不断填充和延伸,到了明朝时期完善,最终让儒学实现了新的进化。
所以说宋朝时期,情况又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