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鹅湖之会(第3页)

 “不知道全貌,怎么知道能否适用?”

 朱标恍然一笑。

 “怕是我大明也无那个能力能够推衍出后世的道理啊!”

 虽然天幕带着古人们看了一次宇宙,又浅显的提了几句后世的思想,但这又不能直接将科技树上的光点直接点亮。

 你让唐朝人看了一遍飞机,之后告诉他:你,给我做一个!

 唐人:???so?唐?

 【七年后的一个冬天的傍晚,病中的辛弃疾正在凭窗远眺,欣赏雪景。

 突然看见夕阳辉映的远方白路上,一人骑着大红马直奔他的庄园而来。

 辛弃疾当时那就两眼一亮,感觉自己是病痛全消,那也不疼那都舒服了,他转身下楼策马相迎。

 来客是他的老朋友,名叫陈亮,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和辛弃疾一样为人才气超迈,喜谈战争军事。

 说起来陈亮大家可能不熟悉,如果说陈亮的字,那大家肯定就知道了。

 陈亮,字同甫。

 就是辛弃疾多首著名作品里的那个“陈同甫”!

 这下,大家熟悉了吧?

 所以说,交朋友是个学问。

 如果没有李白,别说千年后,唐朝百年后都不会有人记得“岑夫子,丹丘生”。

 如果没有王勃,谁还记得那个阎都督?华夏几千年地方上的长官何其的多?纵然能为一地长官的都是当时有本事的人杰,但放在华夏的历史长河里,那就不怎么显眼了。

 俩人在庄园前的石桥上下马相拥,感慨万端。

 在随后十来天的相聚中,纵谈国事,为大宋的山河残缺痛心疾首,并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大业奋斗不止。

 与陈亮别后,辛弃疾抑制不住雄心壮志,奋笔疾书《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其中: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以明自己满腔的爱国之情。

 后人更为纪念这次文坛佳话,将这次辛陈会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庄园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修建了斩马亭。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

 还有一则轶事,足可见辛弃疾的为人。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被当局宣布为“伪学”。

 这可能和大家想象中的不同,毕竟朱子学术在明清实际乃是官方的显学,著名的八股文的指导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就是理学在明朝的大崛起。

 所以一般人学到明清的思想固化都会想到理学的腐坏,都会知道那些理学大师程氏兄弟、周敦颐、张载、朱熹等。

 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这里最出名的朱熹就如同孔夫子一样,在世时就全国闻名。

 但朱熹当时确实很有名,是天下的大儒,但南宋当时的主流并不认可朱熹的理学思想。

 所以迫于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巨大压力,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都不敢前往吊唁。

 但因为朱熹欣赏辛弃疾的气节性情,赞同他坚持对金作战,反对议和的政治立场。

 所以在朱熹去世时,辛弃疾也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不畏强暴,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名传千古的悼词: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便是辛弃疾那令人钦佩的英雄本色!

 他从来不怕任何的暴力,他只用心中的一杆秤来左右行为,来彰显正气。而不屑用私欲来回避真理,来苟且偷生。】

 “存天理?灭人欲?”嬴政失笑道:“人的欲望怎么可能会被消灭掉?”

 “不过,朕依然敬佩这个天幕之人,此人无论仁义还是文武本领都是卓越的,是真正的人杰,与那些只是文采流芳百世的人不一样。”

 大汉

 “世宗皇帝的时候,卫皇后作为长辈曾经催促过冠军侯的婚事。”

 光武帝刘秀道:“而冠军侯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来应对长辈的好意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个大宋不乏如冠军侯这般的人物,却缺少如世宗一样的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