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西子湖畔的芳草
“一场科考二十多人在史书单独立传,这宋朝果真文教发达!”李世民啧啧称赞道:“我大唐这个科考也要下力气,继续改进!”
“后人科举制的成功已经证明了我大唐现行的一些制度是好的!”
“千年龙虎榜啊!”
皇帝艳羡的眼神恨不得放大给堂上所有的人看清楚,老杜理解二凤的这种心情,作为皇帝怎么可能会嫌弃自己的人才少呢?
“天幕之人父子三人分别于一届科考上榜,且都在后来名列这个文学的唐宋八大家,此不可谓是传为一段佳话啊!”
老杜说完,长孙无忌微微蹙眉,道:“天幕上也有猜测,这期的科考耗尽了北宋所有的文化和国运,一次性凑出了这么多的人才于世。”
魏征冷漠的直接道:“赵国公,依老夫看来这是宋朝朝廷的原因,怎么能怪力乱神呢?你是朝臣又是国家的勋贵重臣,乃是陛下的左膀右臂,若是你都这般臆测怪力乱神之说,岂不是影响陛下治国的明心?”
魏玄成?我惹你了?
长孙无忌悻悻的拱手致歉,然后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着不再说话。
李世民道:“玄成此言有理,这些人能在未来取得天大的成就在青史立传是他们的本事,而宋朝随后在这个时代结束后不久就亡国是宋朝朝廷的原因,和俊才们无关。”
“臣读北宋关学祖师的立言之论,真是铭心铭志啊!”房玄龄感慨万分,敬服道:“立言者有之,立功者有之,立德者也有之,真乃是一精彩大世!”
“而苏东坡此人于此世中,又以文采着重于世,其后也定精彩万分!”
【然而,正当年轻的苏轼“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一个突然的噩耗从他的千里之外家乡传来————他的母亲程夫人去世了。
于是,两兄弟便随父亲苏洵回乡奔丧。
按照惯例,苏轼两兄弟需要在眉山的老家守孝三年。
公元1059年,守丧期满,三苏决定重返汴京,苏轼带着妻子王弗坐船从嘉州出发,面对湍急的江流,苏轼豪气凌云的写道:“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他要去往更广阔的天空了。
到了汴京之后的第二年,嘉祐六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又参加了朝廷的制科考试,结果他考中了第三等。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第三等,因为制科考试的选拔比科举考试还要严格。
制策考试十年一度,录取名额只有五名,由皇帝亲自主持。
有关资料显示,宋朝300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选了四万多名进士,但是制科考试只举行过二十二次,通过考试的只有四十一人。
而且这制科考试的第一等和第二等形同虚设,而苏轼考中的第三等可是妥妥的百年第一。
当时,仁宗皇帝读了苏轼兄弟的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后四年,英宗打算召苏轼入翰林为知制诰。
知制诰专门负责议定国家大政方针,是晋升宰相的必历职位。
但是宰相韩琦说:“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最后,英宗接受韩琦的建议,安排苏轼入直史馆。
其目的是要让苏轼熟史而知鉴,将来受大任。
可见,苏轼一步入仕途就是闪亮登场,皇帝、宰相都是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
朝堂内外都认为他将来为相辅政是理所当然的。
宋英宗治平三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
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王安石是一个心系百姓和天下的好官,苏轼也是。
王安石同时也是华夏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同期的欧阳修,司马光谁不是呢?苏轼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