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西子湖畔的芳草(第3页)
而王朝云能透视苏轼内心世界致此,称得上是苏轼的红颜知己。】
“自古才子佳人才配上是一段佳话美谈!”杜牧饮着美酒哈哈大笑道:
“我早年也流连扬州青州,落得了杜家公子的薄幸之名!才子佳人,本就是一对嘛!”
“之前的天幕那些才人都过于单调,似是以文名而作文,只有这个苏东坡,才让我感觉到了文人细腻的情感!”
北宋延庆宫。
赵大蹙眉道:“三位皇帝都对天幕之人大口称赞,为何后来会宦海沉浮不断?”
“不是说把这人培养成俺大宋的宰相肱骨吗?好像未来是夭折了呀?”
赵大不解,但他想着肯定不是因为江郎才尽的缘故,不然这人也上不了天幕了。
坏了!赵匡胤突然想到天幕常言他大宋的朝廷经常分门分派的,该不会是党争害的此人一生未得高官吧?而且,刚才也说了,他被调出京城的原因是和当时主持变法的宰相政见不合......
赵匡胤端坐于龙椅上,却闭上眼睛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因为他对天幕后面要讲的事情要提前做个预判了。
【虽然在杭州的生活是养老,但苏轼在本地任命时候主持修筑了西湖的新堤,被杭州百姓亲切的称为“苏子堤”。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秋,37岁的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
第二年,他听闻北宋的大将军王韶率军抵御西夏的入侵,取得了北宋开国后最大的一次胜利,史称河湟开边。
于是激动的他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豪放词,是的,你没听错,著名豪放词代表者,宋朝两大豪放派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词老祖的苏轼38岁的时候才写下人生中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谁说文人就没有侠义江湖梦?而这首词也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然而豪气总是短暂的,密州生活的主旋律并不欢快。
那一天的晚上,年仅四十的苏轼忽然梦到了逝去十年的妻子王弗,一时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于是写来了另一首的江城子,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利益相同的伙伴罢了!”孔明道。
“天幕之人因为政见与在文学上惺惺相惜的宰相不合是正常的,天下这么多的官员,改革必然触犯根本,可被触犯了根本后敢于直言反抗的人有多少?”
“在这一点上,苏东坡的直率不知该说他好还是不好!”
庞统道:“这天幕先讲人家续弦又讲了他在江南娶了一房小妾,将文人雅意叙说的淋漓尽致,忽然又在最后,讲完了家国豪情后再提一句思念亡妻。”
“这怎么看怎么别扭嘛!”
“后人这叙事排放的手法很不精妙!莫不是都不学行文之法?”
张飞道:“你这老学究,能给你听后世一千年后的新鲜事情就不错了,你还挑上了?”
“呵!”庞士元摇了摇头,不想和蛮夫计较。
......
“这才是好官,这才是咱大明需要的官员!”
朱元璋仅就苏轼为官之路的功绩如是说道。
天下读过书的人,可有几个不认识苏东坡的?
虽然这个人性子直爽了些,爱说一些得罪人的话,但人家纵然一直在被贬的路上,可奈不住文采出众,又走到哪就造福一方百姓,处处留下个人的传说。
这样的既来之则安之,安心本分做好分内事的官员,老朱可太喜欢了。
“咱大明的官员不求人人都有苏东坡的文采和道德,但凡能多一些苏东坡的品行,为一日官尽一日责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