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工业大摸底(2)(第3页)
李维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爱德华茨见状老脸一红,赶忙找补道:
“少君大人博学多识,想来也知道「强水」难以保存、需要现配现用,所以铅室制酸虽然看似花费颇多,但大部分其实都是储存和运输的备份损耗。”
“倘若能够大规模地应用、全力生产,属下有信心将转化率再翻倍——这已经是绿矾干馏的十倍效率了。”
李维有些头疼,这老头子只需要关心转换率就够了,自己需要考虑的成本问题那可就大了去了。
绿矾干馏制作硫酸的效率虽然不足铅室法的十分之一,但绿矾的价格同样不足铅锭的十分之一啊!
这还没考虑目前还不在李维控制下的硝石矿的成本呢。
难怪在李维的前世里,绿矾干馏的工艺一直和铅室法并行发展到了催化剂制硫酸的工艺出现才一起落幕。
李维目前仅剩的指望,就是铅室制硫酸的浓度能有所突破了。
想到这里,李维又揉了揉眉心,追问道:
“那浓度呢?铅室法制得的硫酸浓度如何?”
爱德华茨闻言当即精神一振,挺直了腰板,对自己的助手吩咐道:
“快,把天平、玻璃管和今早刚刚制备的两种「强水」拿来!”
……
“少君请看。”
爱德华茨一手一个、晃悠着手中不过食指长短粗细的小玻璃管;玻璃管内里的油状淡黄色液体随之晃动。
“我左手拿得是用绿矾干馏新制的「强水」,颜色要深一些,”爱德华茨对李维示意道,“右手拿的则是铅室法新制的「强水」,它的颜色要浅一些。”
“这两个玻璃管的重量、容积是完全一致的。”
话说到这里,李维又看了看桌子上的天平,已经知道爱德华茨的验证思路了。
果不其然,爱德华茨将两根玻璃管分别置于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天平的一端当即翘起——正是铅室法制取的「强水」更重一些。
在体积一样的情况下,自然是重一些的密度更大一些。
再结合李维提出的有关“溶解和浓度”的假说,虽然还谈不上严谨,但也说明了铅室法制得的溶液里,各种溶质的含量更高一些。
“少君可以亲自动手验证一番。”
爱德华茨说着又随意拣选了两根空的玻璃管,丢在天平上,以示自己没有在玻璃管上动手脚。
李维摆了摆手,口中宽慰道:
“无需如此,艾莉丝曾在我的面前数次赞扬过您的严谨与诚实,我自是信得过爱德华茨先生的。”
李维说着目光又转向工房里的铅室:
“能否请爱德华茨先生现在就安排一次制取实验?”
“我想要亲眼看一看制取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