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塑强汉深山老僧

第96章 鲍信入彀(1)(第2页)

 如果是没人知道是谁干的还好,他们哪怕面对汹汹天下骂声,只管夹起尾巴,默不作声罢了。

 可现在于禁被擒,估计事情已经暴露,届时他也好,于禁也好,还有徐州的臧霸,恐怕都会留下千古恶名。

 此时鲍信才佩服刘岱刘使君,也明白了他为什么不参与此事。

 参与此事,哪怕不知道是谁干的,自己的内心,恐怕也要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反对或阻止此事,必然得罪众多世家,不利于他治理兖州。

 可见,不参与,装作不知道此事,才是上策。

 当然,鲍信内心还有一点小小的侥幸,好在自己没出兵。只要没出兵,自己的骂名就会轻很多。

 但哪怕再轻,他也知道,自己这辈子的名声算是毁了。至于飞黄腾达,想都不要再想。

 可哪怕留下千古骂名,鲍信也不能不救自己的兄弟。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其首之仁已毁,余下总不能再杂义与信吧?

 至于“智”,也许过去鲍信对自己之智挺有信心,可现在他不再认为自己有智。有智之人,怎会参与破坏春耕一事?

 他知道,要救回于禁,唯一的办法就是手中也有人质,而且必须是有份量的人质,才可以与青州方面交换人质。

 至于人质交换后,大概也只有落草为寇这一条路了。

 哪怕是刘岱,已经说好的马上就要给他和于禁上表请功,恐怕也自动消失。

 其实他知道,刘岱作为一州刺史,自己就有封他为都尉的权限。之所以一直没有封,还不是担心尾大不掉?

 自己和于禁两人,在剿灭黄巾之时,表现得太优秀,让刘岱害怕了。

 可从哪里能够得到人质呢?

 鲍信在舆图上,慢慢扫视着。

 突然,他眼睛一亮,手指重重地戳在舆图之上济南国历城的位置。

 他知道济南王府就在历城。如果活捉一个王爷,这分量肯定足够了。蔡立要是不交换,他如何向朝廷交待?

 于是,他马上下令,让于禁手下跑回来的近三万士卒,仍然以溃兵之态,来济北国卢县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