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塑强汉深山老僧

第131章 统战士族(2)(第2页)

 重农是因为中原自古以来粮食紧缺,此乃必须之策。

 但轻商不等于重农,重商也不等于轻农。

 商者,可促进物资流通,活跃经济。尤其是粮食的流通。

 无商,则丰产地域的粮食,无法流通到缺粮地域。

 而这些流通,如果都需要朝廷来操作,成本太高,也容易滋生腐败。

 但在未解决粮食紧缺问题时,活商的同时,还要控商。

 当前控商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官商,如新农体系中的农家乐。

 农家乐无物不卖,同时制定了标准价格体系。

 物资紧缺时,农家乐可以用来平抑物价,杜绝商人囤货居奇和哄抬物价。

 丰收之年,农家乐可以平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

 王谢提出:随着农家乐遍布整个大汉,腐败也不可避免。

 蔡成论曰:

 三策以对之。

 其一,掌控制造端,建立统一采购。

 其二,设置物价署,确定每年公布基础物资的标准参考价。考虑到各地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规定价格上下浮动范畴。

 其三,于制造端建立成本审核制,年度小审,五年一大审。

 说白了,蔡成就是把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系,搬到了东汉末年。

 以蔡成的对比来看,东汉末年和建国初年,从本质上来看,社会形态相差并不是很大。

 比如说,都是农业社会,九成以上是农民;

 比如说,都是未开智的社会,九成以上是文盲;

 比如说,整个工业,手工业占据了极大的比例;

 比如说,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社会学、哲学滞后,无法引导社会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计划经济体系,是最适用的。

 有了计划经济体系,再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接着就是潜移默化地打造工业体系,引导社会朝着工业化发展。

 蔡成预计,在十几年内,连占据东南亚一季三熟之地都可能做不到,更无论得到土豆、红薯、玉米等物种了。

 如此一来,要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就只能依靠增加食用肉类和海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