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一斤粮食换四斤麸糠(第2页)

 眼下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杨村煤矿组建、五地巡检局的组建、还有味精工厂的建立,以及王启年他们的训练工作。

 景泰五年春,山东、河南、江北发生大规模饥荒,景泰帝下令江渊和平江侯陈豫进行抚灾。灾民铺天盖地,一封求救信到了王宪手里。

 陈豫的求救信,因为他知道王宪手里有粮食,可以缓解此次灾情。江渊那老小子都快疯了,居然下令拦截所有路过临清的粮食,一律充公进行救灾,直接就是明抢。周瑄就不那么激进打算带着兵找当地的大户借粮。搞的陈豫一阵头大,这两个都是从王宪这边发配过去的,出了事儿当然要找王宪,而且此次灾情粮食缺口极大目前淮安的常盈仓有粮30万石、徐州广运仓有粮25万石、临清广积仓有粮20万石,除去压舱底的一半可以用来赈灾的是40万石,要想这些灾民熬到五月,还最少需要60万石的粮食,远超过年前他和王宪的预估。

 王宪想了一下就给陈豫回了信,说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召集所有的粮商,用自己目前还剩下的30万石粮食用来换成麸皮、米糠,一斤粮食可以换4斤麸皮米糠,切记只能用自己购买的那些粮食去换,官仓中的绝对不能动。将灾民分散到鲁桥、开河、安山、张秋、魏家湾、临清六个地方,以工代赈,修堤坝、修仓库、修路、筑城。参与劳动的统一由卫所的粥棚施粥,每锅粥是四分之一的米、四分之三的麸糠,外加一小勺味精。鲁桥、开河、安山、张秋、魏家湾五个地方的治安由当地的巡检局配合就近的卫所驻军维持,临清那边就从漕运衙门和临清卫出人维持。

 让周瑄带着执法队,巡查只要有贪污粮食的直接抓起来杀掉,举报闹事的就有肉吃。

 然后再把自己这段时间对于六个地方的建设图纸全部附在信中,要求务必按照图纸上的规划进行建设。

 “老王,你带着你的小队,押送六车味精到鲁桥、开河、安山、张秋、魏家湾、临清这六个地方,交给当地的巡检局,用于赈灾粥的熬制,一锅用一勺,这些量足够到五月底。”灾民饥荒中更需要补充盐、糖,而这些东西在朝廷的赈灾里面不可能出现,王宪的味精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作用来。

 王宪最近盯着杨村的煤矿建设。王宪现在是总算理解那句预算到位,执行不累的含金量多高。

 用了王宪发给他们的土法水泥,二十天就把集体宿舍建好了。刚分完房子,就立刻搬进去住,完全没有一分迟疑。

 302户,只有村长家没有当天搬进去。杨村的村民可是看的明白,这房子可是自己亲手建的,石料土坯还有水泥都是自己运的,一点没有偷工减料。

 窗户和门都是从兖州城里找最好的木匠打的,不夸张的说这套门窗就能换自己家里那茅草房。更何况土炕上给铺的厚芦苇席,更是每一家都准备的两床棉麻被子和工作服。

 这比过年都热闹,所有人都换上新衣服等王宪来训话。

 “你们对现在的生活满意么?”王宪问道。

 “满意,我们非常满意。”底下的人大声喊道。

 “以后生活还会更好,以后呢,杨村分为两部分,咱们村子原来的人员就属于杨村一区,还是由原来的村长杨万管理,一区这里的空房子还有200套,以后村里谁家男子十五岁以后且成亲了,就可以申请一套。并且,女娃娃嫁人之后只要丈夫愿意到矿上来工作,也可以申请。”

 王宪最后一句话可是在让所有人炸了锅,结婚就给房子,女孩也有,这是不是在做梦?以后杨村的男娃女娃都会是抢手的,这一套房子建起来怎么也要60银元,就等于嫁妆就是60银元,地主老财也没给这么多。

 “旁边的500套房子将来会是杨村二区,是将来其他地方迁来的人,也会是这里的一部分,他们主要是保护你们的安全,护送货物到其它地方。以后杨村这里会成为一个镇子,就会从两个区选拔衙役和乡勇进行护卫,希望大家和平相处,有问题就上报,绝对不允许发生冲突,若是如此优厚的条件下你们还不珍惜,那么就会逐出两区,不再有这些待遇和福利。”王宪可是把丑话都说在前面,此时大明的本地人对外来人是很有敌视的,因为目前的生产力条件下,大多数人都是靠土地刨食吃,别人到这里来要么抢水抢地,要么抢着租水抢着租地,都会对本地人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