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天玄的变化(第3页)
从民生改善的细致规划,到商业贸易的大胆革新。
从农业技术的改良,到城市建设的宏伟布局,桩桩件件,皆是她心血的结晶。
曾经脑海中反复雕琢的设想,在天玄众人的不懈努力下,于这片古老土地上稳稳扎根,开花结果。
看着已然完成的事项,欣慰之情在她眼底一闪而过,可转瞬,便被一抹凝重取而代之。
兴办学校,是她心底始终怀揣的宏大愿景。
在她的构想里,建立如现代般完善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是改变这个古代命运的关键之举。
她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有着深刻的认知,知识在那里就像一把万能钥匙。
打破阶层之间的森严壁垒,为人们开辟出无数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这个时代,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若能获得教育机会,那将是改变他们一生的转折。
即便现实的种种因素或许会使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但退而求其次,推行六年义务教育,对百姓而言,也是意义非凡。
她仿佛已经看到,那些曾经因出身贫寒而被知识拒之门外的孩子。
能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诵读经典,书写未来,在科举之外,寻得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从国家层面来看,广纳贤才、培养人才,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
然而,覃芊落心里清楚,开启民智的道路布满荆棘。
朝堂之上,保守派官员们秉持着陈旧腐朽的观念,对任何可能触动现有秩序的变革都如临大敌。
他们谨小慎微,因循守旧,习惯了固有的统治模式,对教育普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充满担忧。
世家大族更是盘根错节,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已久,他们世代垄断知识资源。
将教育视为维护家族特权的坚固堡垒,把知识的广泛传播视作对自身利益的致命威胁。
想要突破朝堂与世家的双重阻碍,其难度不亚于攀登陡峭险峻的悬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古代,上位者们大多笃信愚民政策,他们认为百姓的无知是统治稳固的基石。
要扭转这一传统观念,无异于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和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正面较量。
覃芊落微微皱眉,手指下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推动下,国库已逐渐摆脱曾经入不敷出的困境,慢慢充实起来。
但兴办教育绝非简单的资金投入,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支持的浩大工程。
在最初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或许只能看到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出,却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显着的成果。
每一所学校的选址、建设,从教室的搭建到桌椅的打造。
每一位师者的聘请、培训,从教学方法的传授到学术素养的提升。
每一本教材的编写、印刷,从内容的筛选到排版的设计,都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
这笔庞大的开支,对于刚刚好转的国库而言,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如此一来,皇上和朝中官员们,大概率会对这项计划顾虑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