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北魏(第2页)

 2. 艰难复国:

 383年,苻坚于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之手,前秦国内动乱。386年春正月初六,15岁的拓跋珪在牛川即位,称代王,同年四月改称为魏王。他在复国过程中历经了诸多挑战,如内部的叛乱和外部的威胁,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渐稳定了局势。

 3. 开疆拓土:

 拓跋珪在位期间,不断对外征战,征服了库莫奚、高车、窟咄等许多部落,使北魏的领土不断扩大。其中,登国十年(395年)的参合陂之战是他军事生涯中的重要胜利,此役中他大败后燕慕容宝的军队,俘虏了大量的燕军将士和物资,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 政治举措:

 对内推行了许多汉化措施,如“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等政策,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措施有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也为后来的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5. 晚年状况:

 执政晚期,拓跋珪沉湎酒色,刚愎自用,猜忌臣下,不睦兄弟。天赐六年(409年)冬十月,发生了清河王拓跋绍政变,拓跋珪被杀死,享年三十九岁。永兴二年(410年)九月,上谥号为宣武皇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又称烈祖)。

 总的来说,拓跋珪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建立了北魏政权,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北魏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他晚年的行为也为北魏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拓跋焘(公元408年—452年),代郡平城人,鲜卑族,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公元423年—452年在位),亦称佛厘、佛狸伐。他是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母为杜氏。其生平经历如下:

 1. 早年经历出色:

 拓跋焘出生时体貌特异,祖父道武帝拓跋珪认为将来能达成兴国大业的必定是这孩子。

 泰常七年(公元422年),14岁的拓跋焘被封泰平王,授予相国和大将军职务,同年五月监管国事,十一月亲自率领六军出镇塞上。明元帝生病时,他被任命为总管朝中事务,处理事务应付自如。

 2. 继位后战功赫赫:

 马踏柔然: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牟汗纥升盖趁明元帝驾崩之机,率6万骑兵攻入北魏领土,攻陷故都盛乐。拓跋焘率轻骑讨伐,虽陷入重围但最终使柔然兵退。之后,从光始元年(公元424年)到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他多次率军进攻柔然,还击溃高句丽等柔然附属部落,设六镇抵御柔然入侵,使柔然一蹶不振,北魏北疆再无威胁。

 攻灭胡夏:

 始光三年(公元426年),胡夏赫连勃勃死后,其子赫连昌继位,关中地区混乱,拓跋焘趁机发动西征。他率领轻骑二万人从君子津渡河,直扑胡夏国的首都统万城。赫连昌毫无防备,迎战未胜后逃回城内。拓跋焘分兵四路掠夺牛马和家畜,并迁移万余户人家,还占领了弘农、蒲坂和长安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