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2页)

 子贡游说吴王说:“我听说,施行王道的君主不会让诸侯属国灭绝,施行霸道的君主没有强大的敌手,千钧重的东西,只要加上一铢一两的分量就会改变原来的状态。现在,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要私自吞并拥有千辆兵车的鲁国,和吴国争强,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况且援救鲁国,可以显扬大王的名声;攻打齐国,对您有极大的好处。可以安抚泗水流域的诸侯,讨伐暴虐的齐国,镇服强大的晋国,好处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名义上是保全了鲁国,实际上是困住了强大的齐国,聪明的人是不会迟疑不决的。”吴王说:“好。虽然如此,我曾经和越国交战,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教养士卒,有报复我的念头。你等我攻打了越国再听从你的建议吧。”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吴国的强大超不过齐国,大王您放下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您正以保存危亡、延续将绝之国的名义行事,现在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勇敢的人不回避艰难,仁爱的人不使人穷困,聪明的人不错失时机,施行王道的君主不会让诸侯属国灭绝,凭借这些来树立正义。现在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德,援救鲁国攻打齐国,威势施加到晋国,诸侯们必定会相继来朝拜吴国,您的霸业也就成功了。而且大王您如果一定厌恶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他出兵追随您,这实际上是使越国国内空虚,名义上是让诸侯们跟从您去讨伐齐国。”吴王非常高兴,就派子贡前往越国。

 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送子贡到馆舍,然后问道:“我们越国是偏僻落后的蛮夷之国,大夫您为何郑重其事地屈尊光临这里呢?”子贡说:“现在我劝说吴王去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心里想去却害怕越国,说‘等我攻打了越国才行’。像这样的话,越国被攻破是必然的了。况且没有报复别人的想法却让别人起疑心,这是笨拙;有报复别人的想法却让人知道了,这是危险;事情还没做就先传扬出去,这是很不安全的。这三种情况是办事时的大患呀。”勾践向子贡叩头拜了两拜说:“我曾经不自量力,竟和吴国交战,被困在会稽山上,那种痛苦深入骨髓,我日夜唇焦舌干,只想着和吴王同归于尽,这就是我的心愿啊。”接着勾践又向子贡询问办法。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难以忍受;国家因为多次打仗而疲惫不堪,士兵们也无法忍受;百姓怨恨国君,大臣们在内产生变故;伍子胥因为进谏而被杀害,太宰嚭专权,只知顺从国君的过错来保住自己的私利:这是国家将要灭亡的政治状况啊。现在大王您如果能出兵辅佐吴王来满足他的心愿,用贵重的宝物来讨他欢心,用谦卑的言辞来尊崇他的礼仪,他一定会去攻打齐国的。如果他作战不能取胜,那就是大王您的福气了。如果他打了胜仗,必定会带兵逼近晋国,我请求北上去拜见晋国国君,让他和您一起攻打吴国,吴国就一定会被削弱了。吴国的精锐部队都在齐国消耗尽了,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这时大王您趁它疲惫不堪去攻打它,那消灭吴国就是必然的了。”越王非常高兴,答应了子贡的建议。越王送给子贡一百镒黄金、一把宝剑、两支好矛。子贡没有接受,就离开了。

 子贡回报吴王说:“我恭敬地把大王您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惊恐,说:‘我很不幸,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自己又不自量力,得罪了吴国,结果军队战败,自身受辱,栖息在会稽山上,国家成了一片废墟,全靠大王您的恩赐,才使我能够捧着祭品,祭祀祖先,我至死也不敢忘记,哪里还敢有什么别的打算呢!’”过了五天,越国派大夫文种向吴王叩头说:“东海边上的奴仆勾践派臣子文种,冒昧地通过您的下级官吏向您问候。现在私下听说大王您将要兴正义之师,讨伐强暴,拯救弱小,围困暴虐的齐国,安抚周王室,请允许我们出动国内全部的三千士兵,勾践请求亲自披上铠甲,拿起武器,带头冲锋陷阵,承受箭石的攻击。因此让越国卑微的臣子文种献上祖先珍藏的宝物,铠甲二十套,还有鈇屈卢矛、步光剑,来祝贺贵军的将士们。”吴王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子贡说:“越王想亲自跟随我去攻打齐国,行吗?”子贡说:“不行。使人家的国家空虚,调用人家全部的兵力,又让人家的国君跟随出征,这是不道义的。您可以接受他的礼物,答应他出兵,但是要谢绝他的国君跟随。”吴王答应了,就辞谢了越王。于是吴王就发动了九郡的兵力去攻打齐国。

 子贡趁机离开吴国前往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不事先谋划好就不能应付突发的事变,军队不事先做好准备就不能战胜敌人。现在齐国和吴国将要开战,如果吴国战败了,越国一定会趁机扰乱它;如果吴国战胜了齐国,必定会带兵逼近晋国。”晋君非常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整治好兵器,休整好士兵,等着吴军的到来。”晋君答应了。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然和齐国人在艾陵交战,大败齐军,俘获了齐国七位将军的军队,却没有返回吴国,果然带兵逼近晋国,和晋国人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强斗胜。晋国人攻击吴军,大败吴军。越王勾践听到这个消息后,渡过长江袭击吴国,在距离吴国都城七里的地方驻扎军队。吴王听到这个消息后,离开晋国返回吴国,和越军在五湖交战。三次交战都失败了,城门也守不住了,越军于是包围了王宫,杀死了吴王夫差,又处死了吴国的相国。攻破吴国三年后,越王勾践向东称霸。

 所以子贡这一次出使,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攻破了吴国,使晋国更加强大并使越国称霸。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十年之中,五个国家各自都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子贡喜欢贱买贵卖,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转手货物,从中获利。他喜欢宣扬别人的长处,也不隐瞒别人的过失。他曾经在鲁国、卫国做过国相,家中积累了千金的财富,最后在齐国去世。

 言偃,是吴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子游完成学业后,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经过武城时,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护百姓,小人学习了道就容易驱使。”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几个,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孔子认为子游熟悉古代文献典籍。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

 子夏问:“‘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就好比绘画,先有白底然后再画画。”子夏又问:“那么礼是不是产生在仁之后呢?”孔子说:“卜商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能呢?”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头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更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赶不上同样不好。”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孔子去世后,子夏居住在西河教授学业,做了魏文侯的老师。他的儿子死了,他哭得眼睛都失明了。

 颛孙师,是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问怎样求得官职俸禄,孔子说:“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多看,有危险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去做,这样就可以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诚守信,做事要忠厚恭敬,即使到了蛮夷之地也能行得通;说话不忠诚守信,做事不忠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的时候,就好像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摆在面前;坐车的时候,就好像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束腰的大带上。

 子张问:“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是通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国中一定要有名声,在卿大夫家也要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名声,不是通达。所谓通达,就是品质正直,喜好道义,善于察言观色,总是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和卿大夫家一定能通达。而那种只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追求仁德,实际行为却违背仁德,还以仁人自居而不怀疑自己,这种人在诸侯国和卿大夫家一定会有虚名。”

 曾参,是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孔子认为他能通晓孝道,所以传授给他学业。他撰写了《孝经》,死于鲁国。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

 他的容貌很丑陋。他想拜孔子为师,孔子认为他资质浅薄。他跟随孔子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自身品德的修养,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因为公事就不去拜见卿大夫。

 他南下游历到长江一带,跟从他的弟子有三百人,他在取舍、进退方面很有原则,名声在诸侯间传扬开来。孔子听到这些情况后,说:“我凭言辞判断人,看错了宰予;凭相貌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

 孔子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呀!假如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到这样的品德呢?”

 子贱做单父的长官,向孔子汇报情况,说:“这个地方有五位比我贤能的人,他们教给我治理地方的办法。”孔子说:“可惜呀,子贱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让他治理大的地方,那就差不多可以了。”

 原宪,字子思。

 子思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取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取俸禄,这就是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