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翻译(第2页)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而齐国没有向南救援的想法,认为失去南阳的害处小,不如得到济北的好处大,所以慎重地制定计策并加以处理。如今秦国出兵,魏国不敢向东进攻;连横亲秦的形势已经形成,楚国的形势也很危急;齐国放弃南阳,舍弃右边的土地,而平定济北,它还是要这样做。况且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出胜负,您不要再犹豫了。如今楚国和魏国的军队都已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救兵又没到。用整个齐国的兵力,在没有其他诸侯干预的情况下,和您据守的聊城对峙了一年,我看您是不能取胜了。况且燕国发生大乱,君臣失策,上下迷惑,栗腹率领十万大军在国外多次被打败,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被赵国围困,土地被削减,君主被困,被天下人耻笑。国家破败而祸患众多,民心无所归向。如今您又用疲惫不堪的聊城百姓来抵抗整个齐国的军队,这是像墨翟一样的防守啊。甚至到了人吃人、烧人骨当柴烧的地步,士兵却没有反叛之心,这是像孙膑一样的治军啊。这些都能被天下人看到。虽然这样,为您考虑,不如保全战车和铠甲回燕国去。战车和铠甲完整地回到燕国,燕王一定很高兴;您自己也能安全地回到燕国,士兵和百姓会像见到父母一样高兴,朋友们会兴奋地赞扬您,您的功业也能显扬。对上可以辅佐孤立的君主来控制群臣,对下可以养育百姓来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家的弊病,改变社会的风俗,您的功名就可以建立了。或者您也可以抛弃燕国,离开尘世,向东到齐国去?可以得到分封的土地,富贵可比陶朱公、卫灵公,世世代代称孤道寡,和齐国长久并存,这又是一种计策。这两种计策,都能使您名声显扬,得到实际的利益,希望您仔细考虑并慎重选择其中一种。
况且我听说,拘泥于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害怕小耻辱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这是篡逆的行为;他没有为公子纠而死,这是怯懦的表现;他曾被囚禁受束缚,这是耻辱。像这三种行为,君主不会把他当臣子,乡里人也不会和他交往。假如管仲被囚禁而不能出来,死在外面而不能回到齐国,那么他的名声也不免会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连奴仆都羞于和他同名,何况是一般的人呢!所以管仲不以自己被囚禁为耻辱,而以天下没有得到治理为耻辱,不以没有为公子纠而死为耻辱,而以自己的威望不能在诸侯中显扬为耻辱,所以他虽有这三种过失,却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名声高于天下,光辉照耀邻国。曹沫是鲁国的将领,三次作战三次失败,丢失了五百里土地。假如曹沫不回头考虑,不转身商议,就刎颈自杀,那么他的名声也不免被认为是败军之将。曹沫放弃了三次失败的耻辱,回来和鲁君商议。齐桓公大会天下诸侯,曹沫凭借一把剑的威力,在会盟坛上抵住齐桓公的胸口,脸色不变,言辞不乱,使三次战争所丢失的土地一下子就收回来了,天下为之震动,诸侯都很惊恐,他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吴国、越国。像这两位志士,并不是不能做到小的廉洁、奉行小节,而是认为牺牲生命,断绝后代,功名不能建立,这是不明智的。所以要去掉怨恨,树立终身的名声;抛弃一时的意气,成就世代的功业。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以和三王争高下,名声可以与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种做法去做。”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三天,犹豫不决,不能自己作出决定。想回燕国,已经有了嫌隙,害怕被杀;想投降齐国,自己在齐国杀了很多人,害怕投降后被羞辱。他长叹一声说:“与其让别人杀我,不如我自杀。”于是就自杀了。聊城大乱,田单于是血洗了聊城。田单回来后说起鲁仲连,想封他爵位。鲁仲连逃到海边隐居起来,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侍奉别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纵自己的心志啊。”
邹阳是齐国人。他游历到梁国,与原吴国人庄忌夫子、淮阴人枚乘等人交往。他上书梁孝王,置身于羊胜、公孙诡之间。羊胜等人嫉妒邹阳,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梁孝王很生气,把邹阳交给狱吏,准备杀了他。邹阳在梁国游历,因遭谗言被囚禁,害怕死了会背负不好的名声,就从狱中上书说:
我听说忠诚的人没有不得到报答的,守信的人不会被人猜疑,我过去一直认为确实是这样,现在看来这不过是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出现白虹贯穿太阳的奇异天象,而太子丹却对他有所畏惧;卫先生为秦国谋划长平之战的方略,出现太白星侵蚀昴宿的天象,秦昭王却对他产生怀疑。他们的精诚能使天地发生变异,然而却不能让两位君主明白信任他们,这难道不可悲吗!如今我竭尽忠诚,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出来,希望君主能了解,可君主身边的人不明白我的心意,最终听从了狱吏的审讯,让我被世人所怀疑,这就好像让荆轲、卫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还是不觉悟一样啊。希望大王您仔细明察这件事。
从前卞和进献宝玉,楚王却砍去他的双脚;李斯竭尽忠诚,胡亥却对他处以极刑。因此箕子佯装癫狂,接舆隐居避世,就是害怕遭受这样的祸患啊。希望大王您仔细体察卞和、李斯的心意,而不要像楚王、胡亥那样偏听偏信,不要让我被箕子、接舆所耻笑。我听说比干被剖心,伍子胥尸体被装入皮囊抛入江中,我起初不相信,现在才知道确有其事。希望大王您仔细考察,对我稍加怜悯。
谚语说:“有的人相处到老,彼此还是很陌生,有的人路上相遇,停车交谈,却像老朋友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彼此了解和不了解的缘故啊。从前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自己的头颅借给荆轲用来完成燕太子丹的大事;王奢离开齐国逃到魏国,在城墙上自刎来使齐国退兵从而保全魏国。王奢、樊於期与齐、秦两国并非新交,和燕、魏两国也并非故旧,他们之所以离开那两个国家而为这两个君主效死,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志向相契合,并且仰慕大义到了极点。所以苏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却对燕国像尾生那样守信;白圭在战争中丢失了六座城池,却能为魏国攻取中山国。这是为什么呢?实在是因为彼此相知的缘故啊。苏秦做燕国丞相时,燕国人在燕王面前说他坏话,燕王手握剑柄发怒,却仍把珍贵的马肉赏赐给他;白圭在中山国地位显赫,中山国人在魏文侯面前诋毁他,魏文侯却把夜光璧赏赐给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主和臣子之间,是推心置腹、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的,又怎会被那些无根据的流言蜚语所动摇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丑,一进入宫中就会遭到嫉妒;士人无论贤能与否,一进入朝廷就会被人嫉恨。从前司马喜在宋国被砍去膝盖骨,最终却做了中山国的丞相;范睢在魏国被打折肋骨、敲掉牙齿,最终却做了秦国的应侯。这两个人,都坚信自己的谋划必定能够实现,舍弃了结党营私的做法,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不能避免被嫉妒之人陷害。因此申徒狄自沉于黄河,徐衍背着石头跳进大海。他们不被世俗所容,坚守道义,不肯苟且获取利益,不肯在朝廷里结党营私来改变君主的心意。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讨饭,秦穆公却把国家政事交给他;宁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却把国家重任托付给他。这两个人,难道是靠在朝廷里做官,凭借身边人的赞誉,然后才被两位君主重用的吗?是因为君主被他们的心意所感动,行为与他们相契合,彼此亲密得如同胶漆一般,亲兄弟也不能离间,又怎会被众人的言论所迷惑呢?所以偏听偏信就会产生奸邪,只信任某一个人就会酿成祸乱。从前鲁国听信季孙氏的话而驱逐了孔子,宋国相信子罕的计谋而囚禁了墨翟。凭借孔子、墨翟的能言善辩,都不能使自己免遭谗言的中伤,而鲁、宋两国也因此陷入危境。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积累的诽谤可以销毁骨头啊。所以秦国任用戎人由余而称霸中原,齐国任用越人蒙而使齐威王、齐宣王时国力强盛。这两个国家,难道会拘泥于世俗的看法,被世事所牵制,被片面的言辞所束缚吗?公正地听取意见,全面地观察事情,就能在当世留下美名。所以心意相契合,即使像胡、越那样疏远的人也能成为兄弟,由余、越人蒙就是这样的例子;心意不相合,即使是亲骨肉也会被驱逐而不相认,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这样的例子。现在君主如果真能采用齐国、秦国任用贤才的做法,摒弃宋国、鲁国那样偏听偏信的做法,那么五霸的功业不值得称赞,三王的成就也容易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