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关山不一样的月光

第122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第2页)

 他不言不语伫立在缥缈峰之巅,从春花灿烂到冬雪纷飞,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山下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百姓担忧。

 可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如多年前的洛阳被围攻时一样,什么都做不了。

 徐凤鸣沉默良久,才重新开口:“子敬,你觉得,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该怎么办?先打哪国?”

 姜冕想了想,说:“卫国。”

 徐凤鸣跟赵宁对视一眼,显然,姜冕的回答跟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赵宁伸手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徐凤鸣则看向姜冕:“为什么?”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姜冕顿了顿,似乎在思考接下来的话该怎么说,才能不让赵宁心里不舒服。

 赵宁明白姜冕在顾忌什么:“但说无妨。”

 “赵宁说得对,”徐凤鸣说:“子敬有话但说无妨,他不是听不得真话的人。”

 徐凤鸣跟赵宁这么说,姜冕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赵兄海涵。”

 “启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民心,”姜冕说:“启国自建国以来的名声就很不好。

 几十年前的平川之战杀降一事,更是将声望降到了最低。

 以后若是想在中原站稳脚跟,那么现在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卫国跟启国有平川之战的血仇……

 其实不单是卫国人,中原各国都对启国……说实话,百姓们对启国可以说是闻风丧胆。”

 姜冕说的没错,启国上边几位国君确实把启国的名声搞臭了。

 特别是三十多年前的平川之战,公孙止杀降这一行为,启国的声望可以说是臭名昭着。

 别说玉璧关外那四国的国君和公卿大夫们对启国是如何瞧不上眼,百姓更是闻风丧胆、谈之色变,就连徐凤鸣都看不惯启国的所做作为。

 赵家以武立国,被中原人称之为蛮夷之邦,多年来干的事也确实不怎么光彩。

 倘若赵宁不是启国人的话,徐凤鸣觉得自己宁愿选宋国都不会选启国。

 皆因他们的名声实在是声名狼藉,在整个神州可以说是臭名远扬了。

 现在启国想笼络人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卫国下手。

 若是这次能打下卫国,让卫国心甘情愿臣服,那么就做好了榜样,以后会顺利很多。

 姜冕:“再者,卫国跟启国接壤,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也应该先打启国。”

 郑琰听得直点头:“说得对,万一我们出去打仗,卫王那老东西带着人来端咱们老巢怎么办?”

 姜冕面上不动声色,手上轻轻捏了捏郑琰的手以示回应。

 郑琰乐开了花,脸都快笑烂了。

 姜冕:“当初卫国跟燕国,究竟是怎么绕进咱们边境这事还未曾下定论。

 若是真的从卫国边境借道西域过来的话,就危险了。

 最好的办法是打卫国,杜绝这种可能性。

 毕竟谁也不想在外面打仗的时候,再一次面临王都被围城的风险。”

 姜冕说着,眉头若有若无拧了起来:“可问题是……”

 “可问题是该怎么打。”赵宁说。

 徐凤鸣接着说:“打下来又该怎么管理,这一仗至关重要,又牵扯到平川之战的旧事,必须尽量将伤亡减到最小。”

 姜冕点头:“因为平川之战的缘故,卫国人或许会殊死反抗,若是真到了那一步,就得不偿失了。”

 “不是或许,”赵宁说:“是肯定。”

 这是必然的,几十年前平川之战,卫国人投降,结果公孙止转头就把降兵全杀了。

 再来一次,还是同样的国家,卫国肯定会殊死反抗。

 因为他们已经吃过一次亏了,知道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那谁还会投降?

 可若是他们死不投降,到时启国大军一碾过去,人都死得差不多了,那就本末倒置了。

 不但笼络不了人心,恐怕会再一次激起联军抗启。

 但以现在的形势来看,又必须先打卫国。

 燕国地处西川,西川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作为屏障,根本不好打。

 楚国和宋国相邻,又依长江天险,而且还是离启国最远的。

 显然,在现在这种时候打楚国和宋国也是不明智的。

 谁敢保证燕国和卫国会不会再一次趁火打劫,出兵围攻大安城来端他们的老巢?

 还有就是到时一出兵,该怎么杜绝燕国出兵救援这种情况的发生?

 “可以跟燕国结盟。”姜冕说:“这世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

 四国看似关系好,各国之间往上数几代都有点娘舅关系,可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上的时候,什么关系都得靠边站。”

 这倒是真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要有利可图,不怕燕国不同意。

 徐凤鸣笑了起来:“或许可以先写封信去西川,探探燕平的口风。”

 姜冕:“只要利益给到位了,他会同意的。”

 赵宁:“让林正阳去办。”

 “阿嚏!”

 院落间忽然刮进来一股寒风,姜冕受不住凉,这几天都有点受寒,这风一激,打起喷嚏来。